病例详情
病史介绍
患者,女,56岁。H:cm;W:51.5Kg;BSA:1.m2;KPS:80;既往史:于年、年和年共行3次剖腹产手术。年因哺乳期乳腺炎行右乳脓肿切开引流术。月经生育史:初潮年龄17岁,末次月经.2;G6P3。家族史:其父因“肝癌”54岁去世。主诉:左乳癌6+年,淋巴结、髂骨转移多线治疗后,右髂骨疼痛伴肿块再发10余天。查体:左侧胸壁见长约20cm的纵斜行手术癜痕,胸壁皮肤未见红肿、结节;右乳未扪及肿块;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双侧锁骨上见放疗后皮肤改变,轻度色素沉着;下腹部见剖腹产手术瘢痕,右髂前上棘内侧较左侧稍隆起,腹腔内未触及确切肿块;双侧腹股沟区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诊疗经过
.11因左乳医院。
手术:左乳包块切除,左乳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病检:(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Ⅲ级)伴淋巴结转移11/22;其中左腋窝9/18,左锁骨下2/4。
免疫组化:ER(+)60%,PR(+)70%,CerbB-2(-),Ki67(+30%)。
化疗:TEC方案*6周期。
放疗:25次(左腋锁区:6MV-X线50Gy;左胸壁:6Mev电子线50Gy;内乳区:6MV-X线和9Mev电子线各半,共50Gy)。
内分泌治疗:他莫昔芬(.05开始)
.01左锁骨上扪及肿大淋巴结,
全身PET-CT:双侧锁骨上窝及左颈动脉鞘旁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
手术行OFS(子宫+双侧附件切除)去势治疗,来曲唑内分泌维持。
1月后,左颈部牵扯感明显。
TN(紫杉醇+长春瑞滨)化疗8周期。
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放疗(CTV56Gy/28F)
.11来曲唑内分泌维持治疗。
.03.07全身骨显像提示右侧髂骨转移。
唑来膦酸+依西美坦治疗。
.04.26右髂疼痛,右髂前上棘肿块。
.04.28全腹增强CT:右侧髂骨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考虑转移瘤。
.05.04右下腹包块(mm*84mm)穿刺活检:(右下腹)转移性腺癌。
.05.12TPF(多西他赛+奈达铂+替吉奥)*2;TP*1+阿帕替尼。
.06.26局部放疗50Gy/20F/10d
.08.06TP*1卡培他滨*2周期
.12.08阿帕、卡培副反应不耐受,停药。氟维司群内分泌维持治疗。
.03右髂骨处疼痛并扪及肿块。
腹部CT:右侧髂骨骨质破坏,伴右侧软组织肿块形成,大小约6.4cm×7.6cm。
骨显像:右侧髂骨异常放射性浓聚,考虑肿瘤骨转移。
腹部CT骨显像穿刺活检结果:(右下腹腺癌,结合免疫组化,符合乳腺癌转移;免疫组化:ER(-),PR(-),Cerbb-2(1+),Ki%(+)。穿刺病理活检.03化疗GP(吉西他滨+顺铂)*4+G(单药吉西他滨)*2。化疗期间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予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IL-11治疗后好转。因此后期化疗采用吉西他滨单药。后续阿帕替尼维持治疗。化疗期间影像学结果示:肿块明显缩小,后期处于稳定状态。.10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喘累,医院胸部CT提示:双肺散在炎症:心脏增大,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诊断“慢性心力衰竭”。予以地高辛0.5-1#qd、螺内酯2#bid、呋塞米2#bid、氯化钾2#bid、沙丁胺醇2mgtid治疔,症状有所好转。.11.20复查结果示:疾病仍处于稳定状态。.03复查结果示:胸腹盆增强CT:右侧髂骨旁软组织肿块增大。全身骨显像:骨转移病灶较前增多。慢性心衰,心功能Ⅱ-Ⅲ级:冠心病?化疗相关心肌损伤?给予阿帕替尼+依西美坦+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病程回顾
病程回顾总结观点
01
晚期乳腺癌或者乳腺癌转移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活检确认分子分型,因为分子分型能更加准确的判断转移灶的性质,对于疾病的后续指导更有意义。同时对于转移灶也可以积极的进行活检,从而为下一步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02
患者在后续出现“心力衰竭“,原因可能由于阿帕替尼的副作用引起,阿帕替尼在引起高血压的同时伴随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紫杉醇、卡培他滨等药物也都会产生相应的副作用,如果患者有基础心脏疾病,前期可考虑使用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的吉西他滨进行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