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但由于年龄小,肢体控制力差,缺乏安全意识,所以,他们也是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有调查显示,每3个死亡的儿童中就有1个是意外伤害所致。小编提醒各位家长们,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护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儿童常见意外伤害及防护措施
1、误食药物
事件回顾:
5岁的姐姐小玉和3岁的妹妹小美玩耍时,误食了止泻药,下午出现不适症状,妹妹在被送医的路上停止呼吸。
小贴士:
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是由于家长将药物随意放在孩子容易够得到的地方。因此,家长平时一定要将药收好,放到宝宝拿不到的地方。如果是在喂药过程中,家长突然有事要离开,哪怕只要一两分钟就能回来,也要把药物收好,不能让孩子单独接触,甚至可以锁起来,以防止宝宝因为好奇心而误服药物。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使孩子顺利服下药物,会告诉孩子吃的是“糖果”或“糖水”,使孩子将药品与食品混淆。一旦孩子有了这种错误认知,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孩子会真把药当作糖,为以后误服药物埋下隐患;另一种可能是孩子发现药是苦的、不好吃,以后再想喂他们吃药就困难了。
对于已经懂事的孩子,家长要反复告诉他药是什么,为什么要吃药,帮他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同时,由于小孩的模仿能力极强,很爱模仿大人的动作,因此,家长最好不要在认知力不够的孩子面前吃药,以防悲剧的发生。
2、交通事故
事件回顾:
一名2岁女童在小区内玩耍时,被邻居驾驶的私家车撞倒、碾压,女童母亲就在几步之外亲眼目睹事发全程。当天小女孩送医后,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
小贴士:
除了外界客观因素之外,儿童交通意外发生率较高还与其自身发育有一定关系。
宝宝在12岁之前,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运动机能的综合协调能力还比较差,对方向性和空间位置的判断容易出错,因此,他们通常对迎面而来的汽车不知道躲避,过马路时也只注意一个方向的车辆,而且对汽车车速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所以,他们发生交通意外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成人。
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家长在平时要有意识的通过讲故事、读儿歌等方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帮他们认识各类危险因素,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带孩子过马路时,你可以教给他“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过马路,眼要明,斑马线上小心行”这类歌谣,帮他识别信号灯。还要告诉他,过马路或在街上行走时一定要左右看,避免低头看书和玩玩具,更不要在马路上打闹嬉戏、踢球、溜旱冰等。
此外,你还可以为孩子穿上颜色鲜艳的衣服及帽子,这样可以引起过往司机的注意,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如果是带孩子坐公交车或其它车辆,要让孩子坐好,有安全带的要系好安全带,避免其在车厢内跑来跑去。同时要告诉孩子,汽车行驶过程中,不要将头、手臂伸出窗外。
3、跌落伤
事件回顾:
一名4岁大的男孩儿从4楼窗户坠下后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母亲发现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医院救治,目前男孩生命体征平稳,仅右腿骨折,下巴摔伤。
小贴士:
年龄越小的孩子,对危险的预见性越低,越容易因为登高攀爬而导致跌落受伤。调查显示,在学龄前的宝宝中,跌落伤占所有伤害的40%左右,而最易发生跌落伤的地方是家里。
如何减少宝宝意外跌落伤呢?
对于1岁内的孩子,从床上发生跌落的概率最高,所以家长要特别留意婴儿床及周边安全。你可以给孩子的床安装护栏,护栏的间隔距离必须小于10厘米,以防宝宝的头被卡住。最好在床边的地板上铺上软垫,这样的话,万一宝宝从床上掉下来,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等1岁以后,孩子开始变的不老实了,家长要时刻在旁边看护,一定不要让孩子攀爬凳子、桌子、柜子、阳台等地方。要经常整理客厅及过道,保证在宝宝经常走动的地方没有杂物。如果地面上有水一定要及时擦干,桌、椅等有棱角的地方装上安全防护膜,避免宝宝滑倒受伤。
4、气管异物
事件回顾:
一名一岁半的幼童一边吃鱼肠一边玩耍。因为不小心摔倒,大哭起来,结果却将一根鱼肠吸进气管,导致气管堵塞,致使孩子呼吸困难,后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小贴士:
幼小的宝宝,尤其是2岁左右的孩子,气管异物发生率较高。因为连接宝宝气管与食道的会厌软骨未发育成熟,功能尚不健全。当宝宝口中含着食物说话或者大笑时,会厌软骨会张开,使食物误入气道,从而导致气管异物。
因此,为了避免气管异物的发生,家长应让宝宝养成专心吃饭的习惯,并告诉孩子正在吃食物或口中含有东西时,不要哭、笑或玩耍。尽量不要给宝宝吃果冻、花生、葡萄、糖块、瓜子等食品。若要喂食,可捣成小块,以减少宝宝吸入气管的几率。
此外,不要在宝宝经常玩耍以及能够触碰到的地方放小物件,比如纽扣、硬币、玻璃球等。当发现孩子嘴里有异物时,应劝说或诱导他吐出来,切不可急于从其口内挖取或打骂。
5、溺水
事件回顾:
2月22日,在平遥县南政村发生了一起儿童溺水事件,6名落水儿童遇难,其中年龄最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5岁。
小贴士:
在我国各类儿童意外伤害的死因中,溺水居首位。孩子溺水2分钟后便会失去意识,4~6分钟后神经系统便会遭受不可逆的损伤。预防孩子溺水,家长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给小宝宝洗澡时,千万不要把他单独留在浴盆中,一分钟都不行,因为即使水深只有几厘米,也会造成孩子溺水身亡。洗完澡后要及时清空浴盆里的水,浴池放水的开关要位于孩子触摸不到的地方。
2、要检查孩子经常去的地方是否有没有任何护拦的水池,如果有水池而没有护拦,要教育孩子注意安全。
3、游泳能够强身健体,对孩子来说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项目,但家长一定不要认为孩子学会了游泳就不会溺水了,5岁以下的孩子不管何时游泳,家长都应守在身边,细心看护。
4、要告诉孩子绝不能到水库、江河、湖泊、海滩等非正规游泳场所游泳,更不能到水草繁杂、河道挖沙等危险水域游泳。
6、烧烫伤
事件回顾:
16个月的妞妞在玩耍时,不慎将刚开锅的一锅热米粥碰翻,左侧身子被烫伤,事后被医生鉴定为三级严重烫伤,后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才慢慢脱离危险。
袋鼠麻麻小贴士:
1-5岁的儿童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追跑打闹,但自我保护能力差,是最容易发生烧烫伤的人群。大面积的烧伤所产生的剧烈疼痛可致人休克,小面积的烧伤虽无生命危险,但烧伤过深会形成疤痕,长期影响孩子的心理。
因此,家长要随时加强对孩子的监护以及对厨房用品和电热用品的管理,切记让孩子远离火源。
比如在烧饭、烧水时,要留心身边的儿童;火炉旁要加装防护罩;热水瓶要放在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尤其不能放在儿童轻易够得着的桌子上;刚使用过的电熨斗应远离儿童的视线,防止电熨斗底面光亮吸引儿童用手触摸;煤气用后立即关掉总阀,火柴、打火机也应保管好。
7、触电
事件回顾:
3岁的阿香在屋里玩,爷爷一时没注意,阿香握着一把钥匙就插到电源插座上,导致触电。等爷爷抱起阿香时,发现她已经没有了气息。
小贴士:
据统计,在每年的触电事故中,有三分之一是小孩子,他们大多是因为在家中玩耍时触碰到电插座,而导致烧伤手指或手臂。因此,想要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家长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电热器、充电手机、各种电器插座等要放在宝宝不易拿到的位置,要反复告诉宝宝,不要用手指、小刀、钢笔等去触、捅电源插座,否则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
2、要在电源插座上安装防护盖,或在插座不用时插入安全隔离插销。
3、教育宝宝洗完手一定要及时擦干,不要用湿手去开灯、关灯或触动其它电开关。
4、当为宝宝购买电动玩具时,一定要买正规厂家的产品,要特别注意电动玩具的设计和安全性,减少触电事故发生几率。
儿童对意外伤害的预见性低,自救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平时一定要加强相关的安全意识,不要让自己的一时疏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下面60条是来自高级育婴师培训的儿童意外伤害处理内部教材,真的很实用,家长赶快学起来!
1、家长忙碌,孩子疲劳、饥饿、换新环境,或者不舒服时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2、高热惊厥高发期在宝宝6个月~3岁,发作时应让孩子头侧位平躺,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压人中穴,窒息时行人工呼吸。
3、高热惊厥的孩子千万不要搬运,不要摇晃及大声喊叫,减少刺激。等孩子医院退热。
4、孩子被锐器(刀剪、钉子、木棍、玻璃等)割伤,首先检查伤口内有无嵌入物,然后再用生理盐水或清洁的流动水冲洗。
5、发现孩子触电,首先切断电源,或用干燥木棍、竹竿或塑料物品将电源拨开,将接触孩子的电线拉断或移开。
6、触电的孩子面色苍白或青紫,意识丧失,要立即触摸心脏、观察呼吸动作,对呼吸、心跳停止者要马上就地进行心肺复苏,针刺人中、十宣、内关、涌泉等穴位。
7、触电后要观察孩子有无因电击伤跌倒后造成的颅脑、骨骼及内脏损伤
8、“雷雨天不要在树下躲雨,远离高压线,对室外断的电线不要随意拉扯、触摸”等生活常识要及时教给孩子。
9、即使孩子在很浅的水中,只要面部在水中就可能溺水。
10、会游泳的孩子也会溺水。
11、溺水孩子有呼吸的,让他咳嗽、呕吐。没有呼吸,尽快清除口中残留物,尽快把肺内的水倒出来,实施人工呼吸,同时请求急救。
12、如果溺水孩子没有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13、经过抢救如果溺水孩子呼吸心跳恢复,还要注意是不是会出现肺部、心脏及脑的并发症,一定要迅速医院继续进行抢救治疗。
14、孩子吃得太饱、太饿或过度疲劳不宜游泳。
15、水温(26-29℃)太高或太低,不宜游泳,下水前准备活动充分。
16、游泳时肌肉抽搐应立即让孩子停止游泳,仰面浮在水面上。
17、耳朵里灌进水将头歪向耳朵水的一侧,用力拉住耳垂,用同侧腿进行单足跳。还可以用消毒棉签(或捻紧的手纸)送入耳道内将水吸出。
18、手心对准耳道,用手把耳朵堵严压紧,把头歪向进水的一侧,然后迅速将手挪开,也可以把灌进耳朵里的水吸出。
19、脚趾抽筋,马上将腿屈起,用力将足趾拉开、扳值。小腿抽筋,用手扳住足趾,并使小腿用力向前伸蹬,让收缩的肌肉伸展和松弛。
20、脚背、腿的正面抽筋,把腿、踝、趾伸成直线。
21、手指抽筋,手握成拳头,然后用力张开,如此反复。
22、隔着衣物烫伤的孩子,应要连同衣服一起尽快用清水或盐水冲洗伤处5-15分钟。降温后再扒开衣服检查其烫伤程度。
23、烫伤的水疱切勿穿破,保持伤面清洁,已破者暴露要涂些烧伤药膏、抗菌素软膏,创面保持干爽。用清洁敷料或床单覆盖,防止伤面污染,医院。
24、烫伤不要在伤处涂抹植物油或者其他油脂。
25、重度烧烫伤害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窒息者,进行人工呼吸,医院抢救。
26、预防烫伤,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远离热源,不玩火烛,不自己倒开水、盛热汤,并尽量避免吃火锅。
27、尽量让孩子远离厨房,最好把厨房的门锁上,防止孩子无意中闯入厨房,打翻热水瓶等危险物品。
28、把孩子放进浴缸之前,用手试试水温,最好用温度计测试一下,水温在37-38摄氏度最为适宜。
29、不要让孩子靠近水龙头,千万不要让孩子独自呆在浴缸里。
30、鼻子出血让孩子坐位向前微低头,两侧鼻孔捏在一起,约10分钟,用口呼吸,吐出口内血液。
31、发现孩子流鼻血用绳子勒紧手指中指的指根处,可迅速止血。
32、止血后3-4小时内不要擤鼻涕或挖鼻孔
33、经常鼻出血,并且每次出血持续半小时以上,且伴有全身其他部位出血点,医院。
34、鼻内异物,用力擤一侧鼻孔,医院。
35、昆虫飞进入耳里,一般只向里爬,不会后退。可以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黑暗中用手电在外耳道口照射,让它们自己爬出。
或者向耳朵内滴入75%的酒精、白酒或乙醚使昆虫麻醉,也可滴香油、石蜡油等,将昆虫闷死后取出。
36、豆类或遇水膨胀的物品进入耳朵,禁止倒入水。
37、性状不明的异物进入耳朵,医院由医生取出。自行取出,孩子疼痛、恐惧、哭闹而不合作,很容易损伤耳道,甚至穿破鼓膜。
38、孩子手里拿着尖锐东西时,不要奔跑嬉闹。
39、孩子撞伤或摔伤头部,如果伤在前额,并且大哭,可不用送急诊。
40、孩子摔伤后脑,要详细检查,并观察孩子神情。接着几个小时应观察孩子是否出现跛行或只使用一边手臂、呕吐、嗜睡、易怒。若孩子完全不动、失去知觉或拒绝移动,应立刻送医。
41、如果孩子衣服有拉紧帽子的带子,一定要抽掉衣服帽子上的带子。
42、孩子被猫、狗等动物抓伤或咬伤后,应该马上就地彻底清洗伤口,并用力挤压周围组织,设法把粘在伤口上的动物唾液和伤口上的血液冲洗干净。
43、孩子被动物咬伤、抓伤后一定要在24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切忌不能对伤口做任何处理就直接涂红药水包纱布。
44、孩子误服药物中毒,毒性小,计量少,可多饮凉开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从尿中排出。计量大且有毒性,医院治疗。
45、孩子误服腐蚀性较强药物,应迅速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强碱:应立即服用食醋、柠檬汁、桔汁。强酸:应用肥皂水、生蛋清,牛奶保护胃粘膜。碘酒:应喝米汤、面汤等含淀粉的液体。
46、家长要存放好药品防止孩子误服,不要用食品瓶装有毒物品,不要换瓶装药,或换瓶后写好标签。
47、孩子关节疼痛,随着患部的活动而增强。受伤的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伤处出现青紫,可判断为关节扭伤。
48、关节扭伤的孩子要将受伤关节稍垫高,用冰水毛巾或冰袋冷敷。在关节周围包上脱脂棉,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避免患处活动。
49、关节扭伤后48小时内,不可对患处做热敷。近期避免再次扭伤。
50、孩子开放性骨折(骨头折断处刺穿了皮肤,伤口流血不止),先用干净的毛巾压住伤口止血,如果出血较严重,可用橡皮带缠绕骨折的肢体,注意每隔30分钟左右放松一次。医院。
51、孩子开放性骨折不要试图把变形或弯曲的肢体弄直,不要将突出伤口外的断骨塞回伤口内以免感染。
52、孩子闭合性骨折(骨头折断处没有伸出刺破皮肤),先就地取材(木板、木棍、雨伞、书等)固定固定受损部上下两个关节长度。下肢骨折,两条腿捆在一起,医院。
53、前臂骨折,可用书本垫在前臂下方,用带子捆住,再用三角巾悬吊在脖子上。医院。
54、如果骨折有颈部、脊柱受伤的可能,不要急于抱起孩子。要平放木板上,保持颈、背、腰、骨盆、臀部、肢体平放,平抬平走。
55、骨折处石膏固定后,要观察肢体、指(趾)的颜色、温度、感觉是否异常,四肢指(趾)能否伸屈活动。如果有肿胀、发凉或麻木,皮肤有苍白、青紫或不能够活动等情况,医院复查。
56、骨折后卧床休息3-7天,有利于骨折部位的固定和康复。
57、骨折的肢体可用枕头和毛巾等垫高,高度可稍超过平卧时心脏的水平位置,这样有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减少受伤部位的肿胀、疼痛。
58、如果孩子反复发生骨折,家长应注意是否有其他疾病存在,如内分泌障碍、骨骼异常等。
59、骨医院复查,看骨头是否复位正确,愈合良好,避免受伤部位再次受伤。
60、外出时,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遵守交通规则,尽可能看管好自己的孩子。
定期推送头条资讯、社交礼仪、养生顾问、生儿育女、教育常识等诸多优质内容,最接地气、最重服务的八零、90后父母或准父母必备的河南白癜风医院北京最有名的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