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膝关节疾病是困扰很多人的健康问题,运动损伤、关节退化、外伤撞击等都可能伤及膝关节,如果还有半月板损伤,恢复起来就更加困难,调养不当甚至会遗留下长期的关节问题。肌肉是人体体积最大的活动构造与弹性缓冲体,肌肉出状况,行动或运动功能受阻,不只生活不便,健康和生命也将陷入危机。作为临床医生,手术时熟练掌握这些肌肉的解剖、功能支配及起止点至关重要,可以为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最有利的保障。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一份超高清的肌肉图谱详情介绍,值得学习借鉴!
膝关节病主要包括骨关节炎、滑膜炎、髌下脂肪垫劳损、髌骨软化、半月板损伤等。膝关节病变症状往往不具有特异性,包括膝关节疼痛、无力、关节交锁等。01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关节骨关节炎,又称膝关节增生性骨关节炎、老年性骨关节炎、退行性骨关节炎,好发于中老年,60岁以上多见。该病主要是由生理退化、慢性积累性关节磨损及机械性损伤,积累造成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或继发滑膜炎症的关节病变。膝关节活动时疼痛为主要表现,在晚上、上下楼、行久时疼痛加重。疼痛早期为间歇性,后期为持续性。膝关节活动受限,但不强直。少数患者有关节肿胀、积液。膝关节活动时有弹响或摩擦音。后期可有肌肉萎缩,压痛点在内外膝眼及髌韧带。该病发病缓慢,往往有劳损史,多见于中老年肥胖女性。治疗:通利关节,疏经通络。推拿部位:膝关节前、内、外侧,大腿远段。取穴:伏兔、梁丘、内外膝眼、曲泉、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承筋等。手法:一手三穴法、点揉、按法、一指禅推法。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以一手三穴法在大腿股四头肌、髌韧带进行疏通操作,点揉内外膝眼3~5分钟,按揉推髌骨,按髌韧带及膝眼,摇拔与屈伸膝关节。患者取俯卧位,医生以一指禅推腘窝、腓肠肌上端。提示:推拿治疗本病有明显的疗效。嘱患者在治疗期间减少膝关节的活动,并注意保暖。现在社会上很流行的一句话是:管住嘴,迈开腿。很多人却因迈腿太过,而致膝关节损伤。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得不偿失,而是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能力,合理安排与科学锻炼,避免膝关节损伤的发生。02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半月板为纤维软骨组织,呈周缘厚、内缘薄的楔形,从平面上看为半月形,故称为半月板。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常见于膝关节伸屈伴随小腿内外旋或内外翻,使半月板产生旋转牵拉时所致。膝关节屈曲,胫骨固定,股骨强烈外旋,可造成外侧半月板前角或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当在屈膝状态下强烈内旋股骨或小腿外旋,易引起外侧半月板后角或内侧半月板前角损伤。多数患者伤后膝部逐渐肿胀,疼痛位于两侧关节间隙,往往发生某种体位下,改变体位后疼痛即可能消失。行走乏力,上下楼梯尤为明显,且伴有疼痛或不适,病程长者,股四头肌会逐渐萎缩。行走中膝关节出现伸屈障碍,即“交锁”体征,自主或被动地旋转伸屈之后,“交锁”多可解除。检查可在髌韧带与侧副韧带之间,沿关节间隙发现有固定而局限的压痛。麦氏征阳性,研磨试验阳性。治疗:镇痛消肿。推拿部位:膝关节局部。取穴:伏兔、梁丘、曲泉、膝阳关、阴陵泉、阳陵泉、委中、承山、阿是穴。手法:按揉、?法、摇法、按揉。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先以按揉法操作于髌骨下缘髌韧带与侧副韧带之间,以酸胀为度;大鱼际?膝关节及周围,主要在髌骨上下缘及股四头肌部,约5分钟,然后摇膝关节,先屈伸后内、外旋转;按揉两膝眼、膝阳关、曲泉、鹤顶等穴,以酸胀为度;按揉患部,以透热为度。提示:推拿治疗有利于改善症状。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活动过度不利于关节内积液的吸收,必要时用弹性绷带做膝关节包扎固定。
嘱患者后期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
推拿手法治疗的同时也可以配合热敷,或中药熏洗。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1.背肌
分为浅、深两层。背浅层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背深层肌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背短肌包括: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包括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三部分)。2.胸肌
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3.腹肌
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上肢肌
上肢肌包括: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1.肩带肌
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
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腱袖”(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
2.上臂肌
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前臂肌分化程度较高,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前群肌的浅层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后群肌的浅层主要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下肢肌
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1.盆带肌
分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前群(内侧群)有髂腰肌、梨状肌。后群(外侧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2.大腿肌
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前外侧群有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肌合在一起称为腘绳肌或股后肌群。内侧群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3.小腿肌
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前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后群有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跚长屈肌、胫骨后肌。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头颈肌
头颈肌中,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颈肌分浅、中、深三群,颈浅肌群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解剖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止点:颞骨乳突。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菱形肌的解剖
部位:斜方肌深层。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竖脊肌的解剖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背阔肌的解剖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止点:肱骨小结节嵴。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三角肌的解剖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肩袖肌群与大圆肌的解剖
1.冈上肌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起点:肩胛骨冈上窝。止点:肱骨大结节。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2.冈下肌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起点:肩胛骨冈下窝。止点:肱骨大结节。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3.小圆肌
部位:冈下肌下方。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点:肱骨大结节。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4.肩胛下肌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起点:肩胛下窝。止点:肱骨小结节。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5.大圆肌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止点:肱骨小结节嵴。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肘肌的解剖
1.肱二头肌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2.肱三头肌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止点:尺骨鹰嘴。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3.肘肌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前锯肌的解剖
部位:胸廓侧面浅层。起点:上位8~9肋骨外侧面。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时。胸大肌、胸小肌的解剖
1.胸大肌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止点:肱骨大结节嵴。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助吸气。2.胸小肌
部位:胸大肌深层。起点:第3~5肋骨前面。止点:肩胛骨喙突。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降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肱肌、喙肱肌的解剖
1.肱肌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2.喙肱肌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前臂肌群的解剖
1.肱桡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止点:桡骨茎突。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并使前臂内旋或外旋和保持正中位。2.桡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止点:第二掌骨底。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手关节外展、辅助肘关节屈和前臂内旋。3.尺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4.旋前圆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5.尺侧腕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止点:第五掌骨底。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6.桡侧腕长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止点:第二掌骨底。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7.桡侧腕短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止点:第三掌骨底。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髂腰肌、梨状肌的解剖
1.髂腰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腰大肌、髂肌组成。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止点:股骨小转子。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屈和骨盆前倾。2.梨状肌
部位:骶骨前面、小骨盆后壁。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止点:股骨大转子。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解剖
1.臀大肌
部位: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起点: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胫束。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可使髋关节外展,下部可使髋关节内收。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2.臀中肌和臀小肌
部位: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起点:髂骨翼外面。止点:股骨大转子。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前部使髋关节屈和内旋。后部使髋关节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前倾,后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后倾。股四头肌、大腿内收肌群的解剖
1.股四头肌
部位:大腿前面,有四个头。起点: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止点:四个头合并成一条肌腱,包绕髌骨,向下形成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功能:近固定时,股直肌可使髋关节屈,整体收缩使膝关节伸。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维持人体直立姿势。2.耻骨肌
部位:大腿内侧上部浅层。起点:耻骨上支。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3.长收肌和短收肌
部位:长收肌位于耻骨肌内侧。短收肌位于耻骨肌和长收肌深层。起点:长收肌起自耻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自耻骨下支外面。止点:长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短收肌止于股骨粗线上部。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4.大收肌
部位:大腿内侧深层。起点: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腘绳肌的解剖
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组成腘绳肌1.股二头肌
部位:大腿后外侧浅层,有长、短两个头。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下半部。止点:腓骨头。功能:近固定时,使膝关节屈和外旋,长头还可使髋关节伸。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使骨盆后倾。2.半腱肌和半膜肌
部位:大腿后内侧,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层。半腱肌下半为腱,半膜肌上半为腱膜。起点:坐骨结节。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上端内侧,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后面。功能:近固定时,使膝关节屈和内旋,还可使髋关节伸。远固定时,与股二头肌相同。胫骨前肌、小腿三头肌的解剖
1.胫骨前肌
部位:小腿前外侧浅层。起点:胫骨体外侧的上2/3。止点:内侧楔骨内和第1跖骨底。功能:近固定时,使踝关节伸(背屈)、内翻。远固定时,使小腿在踝关节处伸,维持足弓。2.小腿三头肌
部位:小腿后部。包括浅层的腓肠肌和深层的比目鱼肌。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止点:跟结节。功能:近固定时,使踝关节屈(跖屈),腓肠肌还可使膝关节屈。远固定时,可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协助膝关节伸,维持人体直立。腹横肌、腹直肌的解剖
1.腹横肌
部位:腹内斜肌深层。肌纤维横向分布。起点:第7~12肋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止点: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壁。功能:维持腹压。2.腹直肌
部位:腹前壁正中线两侧。起点:耻骨上缘。止点: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前面。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屈。还可降肋助呼气。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的解剖
1.腹内斜肌
部位:腹外斜肌深层。肌纤维由后外下向前内上斜行。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止点:第10~12肋骨下缘和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收缩使脊柱屈。2.腹外斜肌
部位:腹前外侧壁浅层。肌纤维由外上向前内下斜行。起点:第5~12肋骨外侧面。止点: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壁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屈以及降肋助呼气。缝匠肌的解剖
1.缝匠肌
部位:大腿前内侧浅层,肌纤维从大腿外上方向内下斜行。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呈梭形。起点:髂前上棘。止点:胫骨粗隆内侧面。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并使膝关节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欢迎加入悟石书院書畫聯盟平台!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