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足踝部损伤而引起足踝部肿痛、麻木并功能活动障碍为主要征象的一系列软组织损伤疾病。包括外踝损伤、内踝损伤、足踝部韧带损伤、足踝部损伤性腱鞘炎等。
临床上外踝扭伤比较多见,从解剖结构看,胫骨与股骨轴线形成-5°~-10°角,踝关节内翻是最大限度缓冲自身体重对足弓及关节压力,加之腓骨下端比胫骨下端长,外侧韧带比较内侧韧带薄弱,所以外踝多易扭伤。此外足踝部损伤日久不愈也常累及膝部。
二、相关解剖相关肌肉
胫骨前肌:在小腿前面,胫骨外侧,起自胫骨体外侧面,肌纤维向下移行成肌腱,包绕腱鞘,通过支持带深面,止于内侧楔骨内侧面。其在经过舟骨面时,尚有滑液囊相隔。
足拇长伸肌: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起自腓骨内侧面和小腿骨间膜,肌纤维向下移行成肌腱,穿过伸肌上下支持带深面,至趾末节趾骨底。
趾长伸肌:在小腿足背前侧、胫骨前肌外侧、胫骨外侧起自胫骨体、腓骨上端,向下移行成肌腱,从踝部横韧带、上下支持带深面穿过,分成5条肌腱,分别止于第2~5趾及第5跖骨基底部,在踝部还有腱鞘包护。
腓骨长肌:位于小腿外侧面,起自腓骨小头、腓骨上2/3,下行遮盖腓骨短肌,与之共同通过腓骨肌支持带,从外踝后下转折入足底。
腓骨短肌:在小腿外侧,起自腓骨外侧面下2/3及前后肌间隔。其肌腱在外踝后,经腓骨肌上支持带深面,转至第五跖骨粗隆。
腓肠肌、比目鱼肌:合称小腿三头肌,分别起自股骨内外髁、腓骨及胫骨后比目鱼肌线,向下移行成跟腱,抵止于跟骨结节。
腘肌:以细腱起自股骨外上髁,此外还以肌束自关节囊起始,肌束斜向内下方,经腓侧副韧带和外侧半月板之间到达胫骨上端的后面,止于胫骨比目鱼肌线以上的骨面。
趾长屈肌:在小腿三头肌深面,起于胫骨后面中部,止于2~5趾末节。
胫骨后肌:在小腿三头肌深面,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后面,止于舟骨粗隆和三块楔骨。
足拇长屈肌:起自腓骨过后面下部及临近的骨间膜,其外侧还起自腓骨肌后面的肌间隔在踝关节后面,内,外髁的连线的中点,经屈肌支持带深面单独的骨性纤维管至足底,在足底与趾长屈肌腱交叉,行于趾长屈肌腱的表面,在足拇短屈肌两头之间,至于足母趾末节趾骨基底部。
跗骨窦由距跟、骰骨共同围成,窦内有韧带(距跟骨间韧带),位置较深,其中还有血管及滑液囊,当外踝内翻扭伤时,跗骨窦韧带常被损伤,由于其深在窦内,其上被短伸肌、趾短伸肌覆盖,处理上有一定难度,故常成为慢性足踝痛的原因。在跗骨窦前后,有距跟外侧韧带和距跟骨间韧带加强。尚有腓骨肌下支持带、丁字韧带、外踝副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限制。其痛性结节即丘墟次与丘墟下。
筋膜及韧带
小腿横韧带、小腿十字韧带、伸肌上下支持带、屈肌支持带、腓骨肌上支持带、腓骨肌下支持带。
踝内侧副韧带,其上端附着于内踝尖端的前后缘,向下分为深浅两组。浅层的远端止于跟骨内侧,叫跟胫韧带。深层的纤维呈三角形与浅层的纤维并行,按其纤维分别止于距骨前、距骨后、和舟骨,所以也分别称为:距骨前韧带、距骨后韧带、和舟胫韧带。踝内侧副韧带呈三角形,所以又叫三角韧带。
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的尖部和前后缘,向下也分三束,分别止于距骨的前方、距骨的后方和跟骨的外侧面,组成了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
(三)症状与体征
主症:
(1)踝关节肿痛、麻木,常向足背放散,伴足趾,小腿冷痛,长期不愈。
(2)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
(3)可触及痛性结节和条索。
兼症:
(1)小腿后部疼痛
(2)膝内外侧疼痛
(3)X光可见外踝前诸软组织损伤影。
(四)治疗:外踝损伤常用结筋病灶点
趾趾5(足太阳经筋)
位置:在足小趾背侧面,正当趾间关节伸面。
束骨次(足太阳经筋)
位置:在足外侧面,正当第五跖趾关节侧面。
京骨次(足太阳经筋)
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基底部。
申脉次(足太阳经筋)
位置:在踝外侧,外踝下,外踝尖与跟骨结节联线中上1/3交点处。
昆仑次(足太阳经筋)
位置:在足踝外侧,跟腱前,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腱鞘部。
下丘墟(足少阳经筋)
位置:在足背部,当足跟、距、骰骨交界处。
丘墟次(足少阳经筋)
位置:在足背部,当足外踝前下凹陷中。
解溪次(足阳明经筋)
位置:在踝横纹上,正当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与踝前伸肌支持带交错处。
内踝损伤常用结筋病灶点:
太白次(足太阴经筋)
位置:在足内侧,当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面处。
公孙次(足太阴经筋)
位置:在足内侧,当第一跖楔关节处。
公孙上(足太阴经筋)
位置:在足内侧,当第一楔骨背侧面处。
商丘次(足太阴经筋)
位置:在踝部,当踝背侧横纹内侧端,胫骨前肌与伸肌支持带相交处。
公孙下(足少阴经筋)
位置:在足底部,当足第一跖骨基底跖面处。
然谷次(足少阴经筋)
位置:在足内侧部,当足舟骨内侧面上份处。
照海次(足少阴经筋)
位置:在足内侧部,当内踝下趾长屈肌、胫肌后肌及长屈肌腱腱鞘处。
in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