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骑行已经是对膝盖相当温柔的一项运动了,但是人生路太远,我们在日常骑行的过程中,还是应该更加注意,及早预防。
众所周知,相对其他一些运动项目来说,骑行对膝盖的磨损已经是很小了,在医学领域里,许多医生甚至会给一些下肢受损伤的患者安排骑行作为治疗方案,进行康复训练。即便如此,对于任何涉及下肢力量的运动项目而言,或多或少都会对膝盖造成一定的压力或损耗,所以我们在日常骑行过程中,也应该加以注意,及早预防。
骑行一段时间,偶尔会听到车友抱怨大强度骑行后膝盖疼痛,排除一部分原因是肌肉酸痛或拉伤以外,其实大多是由于不恰当的骑行方式造成膝关节磨损。这种问题具体应该如何注意并预防呢:
注意脚尖与膝盖的方向一致
不管是骑行、跑步还是健身房里的力量训练,脚尖方向与膝盖方向一致都是首要的健康准则。
很多人骑车时往往是膝盖向内扣或是略微外八字,这样的话,脚尖的方向便与膝盖发力的方向不一致,导致骑行时的压力汇集到膝关节较弱的一侧,长期下来便容易造成损伤,或是增大磨损。
同时,大腿与小腿的夹角越小,膝关节所承受的剪切应力便越高,发力时就越容易出问题,在这种状态下突然发力比较容易造成肌腱创伤。
对于骑行时脚尖方向的问题,最容易的解决方案便是使用自锁脚踏,借助脚踏与锁扣的强制固定来纠正脚尖的姿态。但因为很大一部分车友出于习惯和闹市区骑行的安全问题不便使用自锁脚踏,因此只能靠自己有意识地注意问题并改正。
保证肌肉支撑力
所谓骨肉相连,这也就是说,人的骨骼与肌肉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肌肉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骨骼对肌肉具有支撑作用,肌肉又对关节有稳定的作用。人的膝盖也是如此,如果想要很好的保护自己的膝关节,那么膝盖周围的肌肉群必须要保证有一定的支撑力,也就是说不能过于疲劳、薄弱,这样才能增强膝盖的稳定性以及抗性。
在肌肉高度疲劳的时候,如果我们再进行大强度的激烈骑行,这个时候膝关节周围的肌肉群无法提起力量稳固、保护膝关节,整个人身体的重量再加上踩踏的压力就会全数落到膝盖关节上。这种瞬间的压力,严重时可以导致膝关节肿胀,甚至会引起积水的现象。
注意踩踏频率
很多人认为,低踏频骑行可以使力量发展得更好,不过这样对膝盖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
有的车友朋友喜欢低踏频骑行,大力度踩踏,并得意于力量的强大。但是人的膝关节毕竟强度有限,前交叉韧带、外侧半月板等部位在大力踩踏的情况下会承受更多的压力及磨损,使软骨变薄,造成软骨下骨暴露,关节直接摩擦,造成疼痛、卡顿等问题。
适度爬坡
针对骑行爬坡来说,虽然很多朋友热衷于此,但切记一定要适当、适度。爬坡时尤其也要注意踏频,尽量用较高的踏频骑行,降低每一次发力时身体关节承担的压力。
如果车友本身膝盖已经不好,曾有相关病史,骑车爬坡就不见得是项适合的运动,爬长坡、陡坡对膝盖的压力都会比较大,还是骑平路就好。
恰当的车座高度
车座的高度是单车设定中最重要的一环,这能够决定整个骑行姿态的正确性,尤其是膝盖的健康。同时,良好的姿态也与踩踏出力息息相关。
车座太高的话,因为关节超伸,以及关节活动过大,膝盖会遭受额外的磨损,而且重心太高也容易产生意外。车座太低的话除了脚踏踩不出力量,这种姿势也会因为大腿与小腿之间的角度问题,因剪切应力过大对膝盖与腿部产生不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