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目前在康复、健身、体育界都很火,可以说是一谈肌肉,必谈筋膜啦~
我国筋膜学研究从年至今,已逾十年国内外学术影响正日趋扩大~~但是小编发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太了解“筋膜”。所以今天小编带大家来学习一下“筋膜”的相关知识。
筋膜的概念
据百度百科搜索获知“筋膜”为人体部位名。即指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性坚韧刚劲,对骨节肌肉等运动组织有约束和保护作用。这个怎么理解呢?在人体解剖图谱中,我们知道肌骨关节的运动是经神经调控,让肌肉牵拉骨骼,使关节得以活动~~当肌肉收缩时,就会带动肌筋膜(也叫肌腱)去牵动骨骼;所以说筋膜是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解剖学结构。
筋膜是人的机体中最普遍的一类组织,它无所不有,它是机体的基础结构。筋膜不仅给予机体一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形状,也为机体所有的其他系统,如循环、神经核淋巴系统等,提供支架结构和支持、稳固、营养、分隔营养通道。另外,在筋膜组织中分布著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和感觉、运动装置,如触觉小体、环层小体、肌梭、运动终板等神经末梢,对筋膜组织的调节功能至关重要。因此筋膜为细胞提供稳定的机体内环境;为细胞的更新、修复提供新生细胞;对全身功能有着调控的作用。
筋膜可分为三层:表面筋膜、深层筋膜、内筋膜,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名称:
脑和脊髓周围的是脑膜,我们都知道脑膜炎的危害,轻者留下自卑的后遗症,重者死亡;骨周围是骨膜,你不小心骨折了,如没有了这层骨膜,就不会复原。难以治愈的“股骨头坏死”就是“无菌性炎症”破坏了骨膜使其供血不足而导致的;还有一种被医学上称为“不死的癌症”的强直性脊柱炎,就是“变异无菌性炎症”对脊柱骨膜的破坏而造成的;心脏周围是心包膜,如常见的早搏、心律不齐,心动力不足等,都是心包膜异常引起的;腹腔内表面的是腹膜,腹膜炎也是一种常见病,严重时会引起全身性中毒和休克;在皮下层包围整个身体和封闭肌肉和肌群的叫肌筋膜,我们习以为常绝大部分酸胀痛就是由它造成的,也是它最早提醒你该注意自身的健康了。
筋膜组织结构
筋膜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构成。后者包括无定形基质、丝状纤维(fibers)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tissuefluid)。细胞分散于细胞外基质内,后者富含血管和神经。筋膜内的细胞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fatcells)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后者为筋膜的干细胞,特定情况下可分裂、分化,形成筋膜组织。尚可见从血液中游走出的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即细胞间质(intercellularsubstance)指由细胞分泌,位于细胞周围,为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机体的完整性提供力学支持和物理强度,并对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分化等活动以及胚胎发生等产生影响的物质,是细胞社会属性的体现。在显微镜水平上,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前者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后者则包括酸性糖氨多糖(acidglycosaminoglycan,AGAG)、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蛋白多糖和水等。另外,在筋膜组织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和感觉、运动装置,如触觉小体、环层小体、肌梭、运动终板等神经末梢,这对筋膜组织的调节功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纤维(fbes)结缔组织间质中分布的纤维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之分,本质上都是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纤维蛋白原在间质中交联形成不同的表现方式。在筋膜中胶原纤维数量最多,它在间质中形成网状支架网络,是细胞附着的力学基础,因而也是传递力学信息的重要结构。其排列方向受力学作用影响,通常状态为无序交叉排列,在力的作用下纤维排列方向逐渐与力学的作用方向相一致。
目前大家对筋膜组织功能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作为构成各种功能器官的支持组织,而广泛存在于人体各部的筋膜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分割、运输、保护作用。临床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也是基于功能器官的机能和病理变化,很少涉及构成器官的筋膜组织在维持器官正常功能中的作用。
肌筋膜链理论
理解筋膜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整体而言全身的筋膜都是连续性的,包括器官、血管、神经、肌肉等所有组织,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筋膜就好像一件编织的毛衣,拉动毛衣上任何地方的一根线,都会引起离此处较远地方的变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说骨骼的变形和歪斜是由筋膜的炎性挛缩、粘连及变性等引起的,也由于筋膜在整个身体内是连续的,一些身体内部器官的不良症状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对相关筋膜的调理和治疗得到缓解和解决。
美国著名物理治疗大师,罗夫治疗学派的创始人-IdaRolf提出肌筋膜链理论,由其学生,同时也是国际著名的手法治疗大师-ThomasMyers通过解剖实践验证得出,并出版著作《解剖列车》一书,在物理治疗界引起了革命,让人们对于人体的构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该研究表明:筋膜(fascia)是一种包裹人体从头到脚各组织器官的结缔组织。体内的每块肌肉都被筋膜沿不同方向包裹。肌肉的运动是相对独立的,而肌筋膜是联系的,称为筋膜链。肌筋膜连接在结构网中连接两个纵向毗邻区和相邻线性结构的部分。例如在前锯肌和腹外斜肌之间就有一个“肌筋膜连接”结构。
肌筋膜经线,类似中医理论的针灸经络路线,但又不等同。而是基于标准的西方解剖学的拉力线。这些力线传递张力和弹力。通过包绕骨骼的肌筋膜来协助运动并提供稳定性。
肌筋膜经线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一条精确的一维线、一条肌筋膜关节链、一个较宽的筋膜平面或者一个三维立体图。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方式,希望可以抓住读者的想象力。
按照肌筋膜链理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运动控制策略重视的是如何完成动作,而非如何收缩肌肉,多条相关肌肉通过肌筋膜连接,遵循一定的规律以“肌筋膜链”的方式互相影响,共同完成人体的运动功能,因为大脑不会单独的指挥一块肌肉,而是运动单元,身体从不把肌肉当成一个部分,而是整体,因此当某个部分损伤不能完成一个动作时,身体就会由其他肌肉代替而出现代偿。
肌筋膜链组成
肌筋膜链包括为:前表线(浅前线)、后表线、体侧线(侧线)、螺旋线(旋线)、前深线、功能线(前、后功能线)、手臂线(臂前表线、臂前深线、臂后表线、臂后深线)。
肌筋膜的训练(筋膜训练需要温柔地坚持),大多数的身体损伤都会涉及筋膜。温柔坚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因为胶原蛋白转化速度很慢,故筋膜的生长要比肌肉慢得多。所以,需要通过瑜伽、武术等长时间强化训练,才能建立筋膜顺应性。由于胶原蛋白的半衰期大约是1年,要经过6--24个月才能将全身的筋膜系统更新一遍。快速增肌及高强度训练易导致肌腱受伤。第二,对筋膜进行高强度训练,会破坏原有的筋膜组织,至训练后48小时胶原量出现净增加,72小时筋膜系统恢复正常。第三,在动作或运动训练中慢速运动远比快速运动安全得多,后者会导致局部的损伤,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肌筋膜链康复技术的优势?
1.从整体上看待和分析人体肌筋膜链理论将人体分为了七对躯干链和四对手臂链,打破了过去单块肌肉起止点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想不谋而合,为中医经络中的“头痛医脚”提供了理论支持。
2.避免多次反复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我们经常会遇到治疗或按摩后身体很放松,但第二天痛苦马上又回来的情况,即所谓的“常治常痛”。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病痛的原因-肌筋膜链的紊乱,而只注重掩盖病痛的现象-局部炎症反应,“掩耳盗铃”!
3.方法简单易学不需要记住繁琐的肌肉起止点,不需要记住复杂的经络与穴位,只需要了解人体的几条拉力线-肌筋膜链,能够判断身体的歪斜与偏移,那就能够准确的判断可能发生的疼痛,并能清楚的了解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4.效果持久能够找到真正的疼痛原因所在,再配合康复性功能训练,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手法轻柔,患者体验良好肌筋膜链康复技术的手法轻缓,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痛苦,并能够很大的节省施术者的体力,既能服务了他人,又能保护了自己。
一、肌筋膜经线之后表线
后表线连接并保护整个身体的后表面,像一个从脚底到头顶的盔甲,可分为脚趾-膝盖,以及膝盖-头两部分。当站立,膝盖伸直时,后表线成为整个肌筋膜上的一条连续线路。后表线也可以拆解成单个的部分。
后表线组成:跖骨跖面——足底筋膜肌趾短屈肌——跟骨——腓肠肌/跟腱——股骨髁——腘绳肌——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骶骨——腰骶部筋膜/竖脊肌——后头脊——帽状腱膜/颅顶筋膜——额骨、眉弓。
二、肌筋膜经线之前表线
前表线连接人体的整个前表面,下起自足背,上至头颅的两侧,可分为脚趾到骨盆和骨盆到头颅两部分。在髋关节处于伸展位时,如站立,这两部分会作为一个连续的筋膜协同作用。
前表线组成:趾骨背面——趾短伸肌、趾长伸肌、胫骨前肌、小腿前侧肌间隔——胫骨粗隆——髌下韧带——髌骨——股直肌/股四头肌——髂前下棘——耻骨结节——腹直肌——第五肋——胸骨肌/胸肋筋膜——胸骨柄——胸锁乳突肌——乳突——头皮筋膜。
三、肌筋膜经线之体侧线
体侧线位于身体两侧,起自足内侧与外侧的中点,从踝外侧上行,经小腿和大腿的外侧面,以“篮纹编织状”或“鞋带交叉”方式上至躯干,由肩部下方上行至头颅的耳部区域。体侧线的姿势功能是调整身体前后的平衡和左右的平衡,还能对其他表层线之间的力量进行调节。体侧线通常以协调的方式来固定躯干和下肢,防止上肢活动时身体结构变形扭曲。体侧线参与身体侧弯的形成,即躯干侧弯、髋部外展及足外翻;对躯干侧向和旋转运动还有可调性“刹车”的作用。
体侧线组成:第1和第5跖骨底部——腓骨肌和小腿外侧间隔——腓骨头——腓骨头前韧带——胫骨外侧髁——髂胫束/外展肌群——阔筋膜张肌——臀大肌——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腹外斜肌——肋骨——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第1肋和第2肋——头夹肌/胸锁乳突肌——后头脊/乳突。
四、肌筋膜经线之螺旋线
螺旋线以螺旋的方式围绕身体,将颅骨的一侧连接到对侧肩膀,接着再向下连接到同侧髋的前方,再到膝,绕过足弓,从身体的背侧向上直到与颅骨的筋膜重合。
螺旋线组成:枕骨嵴/乳突、寰椎/枢椎横突——头夹肌/颈夹肌——下颈椎/上胸椎棘突——大小菱形肌——肩胛骨内缘——前锯肌——外侧肋骨——腹外斜肌——腹肌腱膜、腹白线——腹内斜肌——髂嵴、髂前上棘——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胫骨外侧髁——胫骨前肌——第一跖骨基部——腓骨长肌——腓骨头——股二头肌——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骶骨——腰骶筋膜,竖脊肌——枕骨嵴。
五、肌筋膜经线之手臂线
手臂线分为4条,起始于中轴骨,穿过肩部的四个层面(有深有浅),止于手臂的四个象限和手的四个“边”,即拇指、小指、手掌与手背。在直立姿势下,手臂悬挂于骨骼上半部,并非结构性“圆柱体”的一部分。手臂线也有姿势性功能,肘部的扭伤可以影响到背部中段,而肩部姿势不良会产生明显的肋骨、颈部、呼吸,甚至更多功能的受限。这些经线和其他线连接紧密,特别是螺旋线-体侧线,螺旋线-功能线关系密切。
六、肌筋膜经线之功能线
功能线从臂线开始,跨过躯干表面,延伸到对侧骨盆和下肢。其中一条跨过身体的前侧,另一条跨过身体的后侧。因此左右两条线跨过躯干呈x线。第三条线为同侧功能线,从肩延伸到同侧膝关节内侧。功能线很少发挥调控站姿的作用。功能线主要借助对侧力量的补充而发挥稳定和平衡功能,或者增加推力。例如投标枪或投掷棒球。功能线向下传递拉力,或向上提供稳定力,以固定上肢的支撑部。功能线跨越身体与对侧肢带连接,使力臂延长,肢体运动就能获得更多的驱动力及准确度。功能线呈螺旋形分布,并且总是以螺旋模式起作用。因此,可以将功能线看成螺旋线的补充线,或者如上所述,看成是臂线在躯干的延续。
七、肌筋膜经线之前深线
前深线是身体肌筋膜的“核心”。冠状面上,它分布在左右两条体侧线之间;矢状面上,它夹在前表线和后表线之间;外层由螺旋线及功能线包绕。前深线整体几乎都被其他肌筋膜环绕或覆盖着,其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功能。所以,对前深线的全方位理解是成功进行手法及运动治疗的关键。前深线对身体的支撑功能极为重要:有支撑足内侧弓、稳定下肢各个部分、对腰椎提供前方支撑、呼吸过程稳定胸腔、维系颈部与头部的力学平衡的作用。
结尾小结
筋膜(fascia)是一种包裹人体从头到脚各组织器官的结缔组织。体内的每块肌肉都被筋膜沿不同方向包裹。肌肉的运动是相对独立的,而肌筋膜是联系的,称为筋膜链。
过去人们天真而又简单地认为:只要将单块肌肉的功能简单叠加,就可以得出人类动作和稳定时所需要的复杂功能,这叫做“肌肉孤立论”。我们上学时的解剖书就是这么说的。
然而,这种对肌肉的观察和定义仅仅是一种人为的解剖方式。我们可以轻松地将单块肌肉从其周围筋膜组织分离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就是这样“认为”的,或者在生物学上,就是这样组装的。现代治疗师们需要跳出肌肉孤立论的框架来思考问题。
而现在的筋膜理论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的筋膜相关康复治疗技术,都在鼓励我们超越“肌肉孤立论”来系统地探讨功能,我们掌握筋膜理论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理解:身体某一部位的疼痛如何由一个痛点以外的、完全“沉默的”部位引起。当我们将这种“解剖锥”观念应用于徒手与动作治疗的实践时,就会催生许多新的、意想不到的治疗策略。
感谢顾昭华老师分享康复知识
精彩推荐
因疫情发展,响应国家号召,原3月GCT手法班延后开班,转告~
GCT三级感觉管理技术之环境刺激篇
GCT绳带疗法临床实践案例治疗分享
因疫情发展,响应国家号召,原定年3月14--15号两天的《GCT整体控制--三级感觉管理手法在神经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培训》现延期开班,延后时间将在疫情结束后的一月内开班,各位同仁不要着急哦,会根据疫情发展情况最快公布确定开班时间。
原邀请函内容: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未来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希望一切安好。没有复工的同仁在家也要记得学习哦,必须需要外出的朋友记得戴口罩勤洗手及时消毒保护好自己哦。说句题外话,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愿我们善待自然。
GCT手法班简介
GCT整体控制三级感觉管理手法在神经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是由顾昭华主任在十五年康复治疗实践中探索出的集国际国内诸多手法精华融于中国传统武术与养生文化中创新总结出来的一套治疗技术和治疗理念。三级感觉管理手法是同时巧妙整合触觉、本体、前庭感知和视听理解在内的重要感觉帮助患者恢复最佳功能的一门神经康复技术。本次培训班主要以具体临床思维和治疗策略结合具体手法的操作为主,以临床患者的实例演示实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理论内容尽量压缩并提炼理论精华于实践中分享!
内容整合了躯干核心、肩胛骨盆、手足功能恢复的具体操作技术,训练内容涵盖了呼吸训练、仰卧位训练、侧卧位训练、坐位平衡、坐站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手法如何在重症、疑难、需要更完美的康复的患者的应用!
GCT整体控制-三级感觉管理手法独特性是患者大部分训练在不稳定的环境下且创造一个有利于促进腹式呼吸的体位并通过三级感觉手法的同时管理,在促进大脑边缘系统在不安全环境下,提高患者的醒觉和自动的保护能力。
GCT实用型技术!~
对培训班有任何问题联系邀请函里谢老师!~
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扫码咨询哦~见下方